过年回家,面对父母催婚该怎样应对!
文章分类:新手上路 发布时间:2024-02-08 阅读: 697
临近春节,对于很多单身的青年朋友来说,又要面对一个别样的“年关”——因为一年一度的“催婚季”又要上演了。
可能有些青年朋友已经在提前做心理建设,以备回家后该怎么应对父母的耳提面命。但是,往往结果是年年大同小异:孩子不愿听父母唠叨,而父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这像一场艰难的谈判,双方都试图说服彼此,但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两败俱伤,不欢而散,只能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疏离。
谈判是要讲究技巧的,如果你正为回家过年要面对父母催婚而焦虑,不妨看看这篇文章。
青年人之所以越来越抗拒父母的催婚,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两代人对婚姻的认知和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分歧。
有些(甚至可以说大多数)父母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人生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家庭是一个人生存的保障、体面的呈现。除非是不正常的异类才不成家,往往这类人在他们那个时代的评判体系中,是失败者或不幸的人,处于鄙视链末端,常常被人看不起。而他们同样把子女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视做自己的人生任务,完成了,这一辈子才算“圆满”。
因此父母把这当成自己既定的人生终极目标,如子女没有按其设想和期待的时间“配合完成”这个终极目标,他们就会有很深地遗憾、失落感,并对子女的未来担忧和焦虑。担忧让他们觉得自己对子女没有尽到责任和义务,焦虑会让他们感觉这是他们和子女共同的一种失败。

而作为子女的现代青年人往往对婚姻抱着更加理性的认知和更加冷静的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当今,婚姻不是一个要在多少岁之前必须完成的目标,也不再是定义人生成功或失败的标准。婚姻不单单代表着单身状态的结束,它更意味着生活结构要发生改变的开始。慎重地选择,是对自己及对方、对家人、对下一代负责。
所以很多年青人对婚姻的态度是:不将就、不凑合,不着急。先谋生,再谋爱。
以上的分析算作谈判前的功课:知彼知己。
那单身的你春节回家要和父母面对面谈这个问题的时候,该如何合理应对才能不谈崩,让彼此都能相互理解包容、求同存异,过一个其乐融融的春节呢?
接下来我们可以先演练一下,以助你在实战中能做到攻守兼备——
一、
沟通前
首先,态度要始终“温柔而坚定”
这是沟通的前提,说不上两三句就起了争执,彼此情绪激动,不欢而散,相信不是你想要的结果。
其次,不回避,要有直面的勇气
既然躲不过,干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让父母感受到不管他们怎么说教或者唠叨,你是尊重他们并愿意和他们探讨这个话题的。那么他们感受到了你的尊重,才有可能耐心听你的想法。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沟通便可继续。
最后,讲策略,不妨化被动为主动
如果你能主动和父母探讨这个话题,这样会让父母从心理上缓解部分焦虑。他们其实可能在你回来前已预演过很多次,该怎样和你说,才不会引起你的反感和抗拒,他们也肯定不愿大过年的让全家人心情都不愉快。
所以当你主动去提起这个话题的时候,相信父母能更轻松地和你沟通,也让他们一贯借助“情绪的加持”(如用担忧、焦虑、愤怒等语气)才能触碰这个话题的模式,而发生改变。
二、
沟通中
你可能会面临来自父母常用的“灵魂三问”,我们不妨见招拆招——
1、你到底什么时候才打算谈恋爱结婚?
主动坦诚自己对婚姻的期待,对伴侣的具体要求。
如果遭受父母的质疑甚至贬低,如:
“你就是眼光太高了”,
“你觉得以你现在的条件能找到这么好的吗?”
不要一下就爆了,依然平和地表明态度:
“我觉得我可以找到,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如果现在的我还遇不到,那我一直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越来越优秀,哪怕迟一点遇到我生命中那个对的人,我认为是值得的。”
这样的沟通有可能让父母明白:子女不是不婚主义(当然如果你是不婚主义也绝对没有问题,此处主要想表达沟通的必要性)或者有什么心理问题,只是TA还没遇到那个合适的人。

2、你看某某家孩子早都结婚,孩子都有一两个了,你这么大了还不结婚,别人问起来我们该怎么回答?
结婚不是比赛,不是谁结婚早谁就赢了,谁就最幸福。这样的逻辑如果成立的话,童养媳就不该取缔啊?你们看,这个逻辑根本不成立,法律上都不支持。
人结婚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获得幸福。成立家庭,是建立在遇到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彼此有相近的认知、共同生活的目标,俩人愿意相亲相爱共度一生,然后才会再考虑走入婚姻。两个人对婚姻都很满意,觉得有能力有责任可以共同养育孩子的时候,再考虑生孩子。这事不能倒过来,不是找个人结婚赶紧生个孩子,就幸福了,就能对对方满意了,就可以信赖对方,可以把一生放心交付了。
现在社会上层出不穷的新闻,或者身边熟人就有活生生的例子——两个不合适的人勉强凑合着步入婚姻后,其结局未必那么“万事大吉”吧。和平分手,平静离婚还算好的,还有在婚姻中被骗财的、被害的、被家暴的、被出轨的……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这提醒着我们,选择婚姻,一个人的终身大事,是需要理性、慎重对待的。
(父母可能继续碎碎念:上次我遇到某某亲戚或朋友,人家还问你,这么大了怎么还不谈恋爱结婚?)
这么问这么说的人就是觉得我太优秀了,独立、自主、理性,一个人也活得很精彩,他们嫉妒,因此就从“怎么这么大了还不找对象”这个话题来试图羞辱你们。
你们一定要学会识破哪些人是真关心我们,哪些人只是在试图挑拨我们的亲子关系,再有这么说的人,你就回他们一句:谢谢你关心记挂着我们孩子,你有合适的帮着给介绍一个?然后和他们说说我对另一半的要求,看他们以后会有没有切实的行动?

大多数人就是边界不清,自己的事还没整明白,还专爱操心别人家的事。父母从小教我要有家教,要懂礼貌,我觉得这不是懂礼貌的人该有的言行,很讨人嫌。希望父母能识别这样的人,并且提醒自己不要讨人嫌。
咱们不要活在别人嘴里,日子是过给自己感受的,不是活给别人参观的。很多人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那是没活明白的人。父母把我养大,让我接受教育,我想最终是想我过得好,活得幸福,对吧?如果我按那些人的要求凑合找了个不合适的人走进婚姻,俩人过不到一起,再离婚,再折腾,你们是不是更操心?
(父母可能会说:结了婚就好好过日子,怎么能说离婚就离婚?哪对夫妻不是凑合着过?)
我承认,你们那个年代的人,可能对于家庭更珍视,彼此更包容。但现代的年轻人想法和态度真的不一样了,也许我想包容人家,人家不想包容我,我一个人想凑合,对方不想和我凑合呢。
结婚是两个人、两个家庭的大事,彼此都要付出感情、精力、金钱,所以宁愿不上船,也不能上错船。我觉得我坚持自己对伴侣的要求,慎重对待婚姻大事,是理性、不糊涂的体现,还请父母理解、支持我。

3、你老了该怎么办?
可以谈谈自己的计划和打算。
首先从社会的发展趋势谈起,老年人口的增长是全世界都无法逆转的一个大趋势。而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进程仍然在逐年加速中,所以这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一个普遍问题。而如何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也是从国家到社区基层都在探索完善的一个大的社会议题。
有些社区已经对独居老人有了一些借助高科技而实现快速救助的服务,相信随着科技发展和各种助老政策的不断完善,即使老人独居时发生意外,如不慎跌倒等,可以通过佩戴的手环发出求助报警,或者科技检测到老人的身体指标出现异常,能提前予以关注等等。
然后再从个人角度谈谈你自己的规划或设想:
比如你的工作计划、存钱计划、你购买的养老保险,或者和朋友、同学及其他同龄亲人有将来报团养老的打算等等。
他们也许会从这些信息中感受到:孩子不是对未来没有远虑,TA心里还是很有谱的。总之,你和父母交流的越多,谈得越具体,越有助于缓解他们对你未来的担忧。
三、
结语
其实,很多单身的青年朋友面对父母“催婚”这个问题的时候,先有了“防御”,而导致自己在心理感受上,觉得父母“不体谅、不理解、不支持我,只是为满足他们自己的意愿而试图用催婚来控制我。”以此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是本能地抗拒、回避甚至攻击。

在这我想请这些朋友试着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为人父母,是不是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良人、成眷属、家庭幸福美满呢?只不过可能会比你的父母多一个选项:即便TA遇不到,那只要TA能活得快乐、自在、幸福,那我也会很安心,也会尊重支持TA。
我们要觉察到,这个多的选项,是时代发展进步,及我们个人认知提升后才形成的价值观。我们与时俱进是对的,但也要尊重理解父母他们成长的那个时代里,那一辈人积累的生活经验,形成建立的价值观。他们可能观念落伍了,但绝对不是主观上不希望你幸福。
所以,认知上有分歧不是永远不能调和的。多沟通,多举实际例子,才能让父母对婚姻的认知与时俱进。不要认为父母的观念永远和你是对立的,不要认定他们再也不会成长了。
当你活出自己的精彩,越轻松、越笃定,他们就会越安心。
-END-